close

頭殼用不壞
劉秀枝 國立陽明大學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當我告訴病人他患了「老年失智症」(即阿茲海默氏症)時,關心的家屬常會說:「那麼以後要多打麻將囉!」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打麻將能否預防失智症?」
答案是任何多用腦的工作或遊戲均有助於預防失智症,並非只限於打麻將。比如看書、聽演講、寫作、辯論、參加討論會及打橋牌等也都有幫助,接受教育、學習新知等也有同樣的效果。有不少來自於流行病學、腦血流研究及動物實驗等方面的數據可支持此說法。

社區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沒接受教育或低教育者得到失智症的機率較高:
根據1989年我和台北榮總神經內科同仁在全省八個地區抽樣調查5297位41歲以上的居民,發現沒受教育者得到失智症的比率為受教育者的兩倍。此調查是所有參加者均先接受「簡短智能測驗」,其分數小於某個標準時,才接受醫師的檢查,以診斷是否有失智症。因為簡短智能測驗裡有些題目需要寫及讀,所以分數高低與是否識字或受教育有密切關係。沒受教育者的簡短智能測驗分數常較受教育者為低,所以進一步接受醫師評估而診斷為失智症的可能性較大,因而可能高估了沒受教育者得失智症比率,而造成沒受教育者之失智症流行率較高的假象。
後來我們在1993年對金門地區1736位65歲以上的老人家不僅作「知能篩檢測驗」,並且每位都接受醫師的評估,發現沒受教育者之失智症流行率還是比受教育者為高。而且不少國外的社區研究資料也有同樣的結論。

修女追蹤研究的啟示:
美國肯達基大學史諾坦博士於1996年發表了有名的修女追蹤研究。他們對93位修女(年齡75到95歲)作詳細的神經心理檢查,以評估其知能。發現知能分數與修女們年輕時的語言能力有密切關係。這些修女最初在修道院住了4年後(平均年齡為22歲)必須要寫一篇自傳。從這些保存的自傳手稿中發現自傳內容的詞藻及字彙豐富,寫作的文法複雜華麗的修女,在將近半個世紀之後的知能評估分數明顯較高。反之,自傳寫得簡單者其知能分數明顯較低。93位修女中後來有14位去世,均接受大腦解剖,其中五位證實有阿茲海默氏症。這五位阿茲海默氏症患者在年輕時寫的自傳均很簡單,而九位無阿茲海默氏症者在年輕時的自傳寫得較充實而繁富。此研究顯示年輕時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較佳者,變老之後的大腦功能也較不退化。可能是因寫作時需構思、推敲、用腦之故。

腦血流檢查顯示教育有保護作用:
大腦的頂葉及顳葉的腦血流量減少是阿茲海默氏症的常見特徵之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史頓醫生在1992年對三組不同教育程度的阿茲海默氏症患者以核子醫學的同位素做腦血流量檢查,分為(1)教育年限小於12年、(2)教育年限為12年、以及(3)教育年限大於12年等三組。這三組的年齡、病程及失智的嚴重程度均相當。結果發現高教育組的頂顳葉腦血流量遠比其他兩組為低。表示其腦部病變其實較為嚴重,但因高教育的關係,有代償作用,所以其臨床上所表現的症狀較實際為輕。這就好像一個人的銀行存款很多,損失了一小筆錢,也無傷大雅。但如果發生在一個只有小額存款的人身上,可就立刻捉襟見肘了。

其實教育之能預防老年失智症,並不在於教育本身,而是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的學習新知,接受各種思考、邏輯的訓練,而使腦細胞不斷活躍之故。當然,大學教授還是可能得到失智症,所以教育的保護作用是相對的。

動物實驗的啟發:
雖然大部分的神經細胞在出生後即不能再生,但是顳葉的海馬角的神經細胞在特殊環境下卻可再分裂,只是數量很少而已。1999年左右,學者們發現養在寬大籠子內,且有各種玩具及運動器材的小老鼠,比養在尋常籠子內的小老鼠在記憶行為測試上的表現較佳,其海馬角新生的神經細胞也多了60%。

「醫生,用腦太多,頭殼會不會壞掉?」一般人會覺得頭殼用壞,其實是因為掛慮太多,心思太雜,無法專心,導致反應不夠敏捷,並非大腦有問題。所以用進廢退,多用腦不但不會壞掉,而且是越用越靈光。甚至可已有較大的腦力儲存量以備不時之需,所以讓我們大家一齊來動腦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regiver 的頭像
    caregiver

    請記得我們愛您

    careg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