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回陽光,重溫他心-認識失智症及其照顧的建議  
公訓報導122期 文/王寶英、王宜雯
作者為天主教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護理長和社工組長

  罹患失智症,不代表從此陽光遠離生活;積極的面對與樂觀的照顧,將可以重拾生活的尊嚴與品質。
  
  如果家中沒有失智症的長輩,相信大部分的人對失智症的了解非常模糊。相對來說,如果您曾經有照顧失智症長輩的經驗,那麼照顧上的辛酸與無助,更是前面所提大部分的人更難了解的。
何謂失智症?
  
  「失智症」是腦部漸進性的不正常退化,而導致全面的心智喪失;包含思考、記憶、判斷、知覺、時空感、理智、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都會受到不定程度的影響與喪失。罹患失智症,病人自身的意識並未改變,但通常會以記憶力障礙為開始,逐漸影響其心智的功能。失智症因為發生在上了年紀的長輩比例居高,所以我們會常常聽到老人失智症的名稱,但並不特定指稱專屬老人的疾病,主要是用來提醒年紀增長的人需要特別關注這個疾病發生的可能。
  
  簡單來說,失智症是一種腦部的疾病,會影響到病人本身的思考和行為,但身體外貌上並不會因病症而有太大的改變。患有失智症的長輩,鮮少有病識感;他本身很難察覺自己已經有了失智初期的症狀。所以明明是爺爺自己買了一袋麵包放在餐桌上,連著兩三天卻又看他買了相同的一袋麵包,嘴裡還直嘀咕到底是誰多買了;平常種花澆草十分起勁的婆婆,多次自己忘了關掉院子的水龍頭被家人責問,漸漸失去興趣而顯得落落寡歡。或許你聽過這些類似的情節,但在一開始我們很少想到失智症,也就因此錯失對於疾病的早期認識。
  
  被懷疑有失智症的可能,通常是因為病人開始一些症狀的連續發生。例如記憶力喪失、經常做的事都做不好、語言表達困難、搞不清時間和容易迷路、判斷力異常、抽象思考障礙、東西放錯位置、情?及行為改變、人格特質改變等。目前失智症的分類,概分為阿茲海默氏症,約佔50%-60%;而血管性失智症,則佔20%-30%;另有10%-15%為可逆性失智症,及1%-5%的假性失智症。因為不同的類別,在治療與照顧上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失智症的診斷,一定要由醫院的神經科或精神科的專科醫師問診或安排相關的檢查來確定。
失智症的照護
  
  目前醫學上對於失智症的治療,並沒有可逆性,也就是說還不知道如何把這個疾病完全治療好。但針對失智症患者會發生的一些症狀,目前有些藥物可以用在初期的退化速度控制,或者也有些藥物可以針對病人的某項症狀加以處理。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其實包括活動的安排、行為的照顧、以及環境的設計等等,也都是照顧者積極可以為失智症長輩所規劃的。整體照護的目標主要在於幫助病人減緩退化速度,並且盡力讓他保持原有的生活品質。
  
  照顧失智症的病人,你可能會遇到病人有以下的行為發生,例如遊走、妄想、黃昏症候群、重覆行為、收藏與堆積物品、情緒易變、焦慮不安、睡眠週期障礙及強迫行為等等。這些行為,樣樣都常令照顧者頭痛難以解決;但其實我們都可以視為這其實是因為長輩罹患失智症逐漸喪失處理壓力的能力,而表現出的一種溝通型式。也就是說,當失智症長輩無法緩解壓力或表達內在需要時,他們常常會因為焦慮的情緒而引發上述所說的種種失序行為。身為照顧者,一定要了解雖然長輩因為失智而逐漸喪失認知能力,但他仍保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經驗及表達情緒的能力。
  
  照顧失智症是一條長期漫長的路。失智症的病人本身經歷著身心的重大失落,他可能叫不出親人的名字、馬上忘記自己剛剛做過的事情;而照顧者則要面對各項突發狀況的解決,耐心回應他已經問過數十遍的問題、隨時預防他拿起任何東西放進嘴巴。熟悉的家庭情境,絕對可以提供失智症長輩充足的安全感。但我們也要建議照顧者適度使用其他的照顧資源,例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暫托(喘息)服務以及全日的養護機構,來幫助自己及失智症長輩有不同的照顧選擇。這些相關的照顧資源,您可以洽詢當地的社會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或是長期照護中心獲得更清楚的說明。罹患失智症,不代表從此陽光遠離生活;積極的面對與樂觀的照顧,將可以重拾生活的尊嚴與品質。

案例分享

  最後,與讀者分享一個來到我們中心接受照顧的失智症長輩及家屬的故事,希望可以從故事中使大家更完整的認識及接納失智症:

  認識張爺爺和他的家人,說起來有一段特別的機緣。

  先是來自他的兒子的請託,對這位家屬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的職業:他是一位藝術家!很抱歉,我們的驚訝在於一來是認識這種類型朋友的機會並不多;再來則是他的樣貌,也顛覆了我們對於所謂傳統藝術家的刻板印象。怎麼說呢?應該是他的近乎神經質的嚴謹吧!這位家屬絲毫沒有任何一點浪漫的氣息。而這些疑惑,在我們工作同仁相約赴家中探視張爺爺時,(這是申請入住機構例行要件之一,目的是在評估長輩是否適合入住;另外也是藉此了解長輩有關過去生活背景資料和家庭生活情形,以作為日後服務的重要參考),才有了更深的體悟。

  很少看到擺設得那麼簡單的家庭,就像隨時要搬家的樣子,偌大的客廳裡,只見到坐在搖椅上打瞌睡的張爺爺。當我們工作同仁嘗試和張爺爺聊聊天,他的言談中充滿了抗日剿匪的英勇戰蹟,中間不斷穿雜著:「我打死你這個日本鬼子」等吆喝的喊叫聲,初次聽來令人覺得十分有趣,但對於已經時時守護在旁的張先生可不這麼想。他說爸爸發病己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剛開始被診斷是帕金森氏症,後來併發了失智的情形,情況就更混亂了!總是搞不清楚時間方向和地點,口中談著的全是過往的生活瑣事,對身邊出現的人充滿敵意和妄想,最令人頭痛的應該是走失吧!早年是?路警察的爺爺,有著矯健的體魄和傲人的體力,一旦睡醒立即起身出門要上班,且動作靈巧不帶聲息,張先生笑著說:「已經被爸爸訓練到一有聲音馬上可以跳起來,因為慢一點就來不及了,不但如此,自己睡覺時也養成將車鑰匙和皮夾等重要物品隨身攜帶的生活習慣,以免急著要出門時忘了東西」…我開始了解為什麼在他身上嗅不出一絲藝術家氣息的原因了,換成是我,恐怕也招架不了這麼緊繃的壓力吧!

  「日子總是要過下去的」,張先生這麼說,和父親朝夕相處,也有了一些特別的心得,比如說他開始發現:每回爸爸「出門上班」,好像有一定的路線,因為怕自己來不及跟上,乾脆就循著路線委請路上的鄰居和店家一起幫忙,一旦發現父親的行蹤,可以立即聯絡他;另外對於父親常常出現的妄想,他也有了一套自己的因應方式:不與他爭辯,順著他的話題稍微談下去,然後繞出來把焦點轉移,讓他有平穩的情緒,彼此都會好一點。然而隨著爸爸病程的轉變,日漸退化而產生更多的特殊問題行為,深深困擾著身邊陪伴的家人,大家都累了,只好決定將長輩送到專業的照顧機構,由專業人員開始接手照護的責任。

  剛開始並不順利,我們也吃足了苦頭。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方式,對一個老人來說並不容易,更何況是失智的長輩呢!為了幫忙張爺爺適應,我們也付出了許多的代價,慢慢地也找到了和他溝通的方法,這可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就從最簡單的稱呼開始,他喜歡人家叫他「大哥」而不是爺爺,問起年齡,他永遠是二十來歲;再來我們大家找到他喜歡的話題-談工作和家人。看著他從抗拒到接納,點點滴滴的改變都叫工作人員開心不已。然後,他也會開始逗我們開心,和我們分享他年輕時的豐功偉業,勸告我們不要常常生氣,免得老的快會嫁不出去,也幫忙我們管理其他失智長輩脫序的行為…我們知道:爺爺走過來了,他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新的家,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至於他的家人,因為這個服務的連結,我們意外地與這個家庭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們沒有什麼機會再見到這位藝術家朋友,聽說他已到大陸開創了事業的另一個顛峰;倒是在張爺爺來到機構後,我們與其他的子女有了更多的接觸,每一位都是很有成就的人,每回到中心來,除了和爺爺閒話家常之外,他們總不忘親切地問候其他長輩,主動協助環境打掃,看在工作人員的眼中,他們也成了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和我們一起為失智長輩能繼續有尊嚴有品質地生活下去而努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reg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