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我有阿茲海默氏症的突變基因
劉秀枝 國立陽明大學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雖然絕大部分的阿茲海默氏症(老年失智症)是散發性的,主要發生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但約有5%的阿茲海默氏症卻是家族性的,為自體顯性遺傳,發病年齡約40到50歲。目前已經找到三個造成家族性阿茲海默氏症的突變基因,分別為PS1、PS2及APP。我與精神部的洪成志大夫合作,只要抽幾cc的血即可做這方面的基因檢查。假如經過篩檢,發現其中有年輕的家屬具PS1的突變基因,而目前知能正常,身體健康,事業剛剛起步,我們怎麼該安慰他呢?讓他對未來仍充滿希望呢?
這個問題可分兩方面來探討:一是具有突變的基因是不是一定會發病?有何方法預防?二是阿茲海默氏症治療有何最新展望?可不可能有突破?
雖然帶有家族性阿茲海默氏症突變基因者的發病機率很高,但並非一定會發病。根據一篇發表於1998年的「神經學文獻」的論文,是對瑞典的一個家族性阿茲海默氏症的六代成員的研究,發現家族成員發病年齡為44到65歲。其中有位帶有突變基因的患者,在67歲因其他疾病去世時,並無失智症狀,而帶有同樣突變基因的父母之一及其一個孩子,則皆有失智症狀。這個發現,表示雖然具有同樣的突變基因,發病年齡卻有早有晚,可相差到21歲,而且也有可能帶此基因而不發病,表示其遺傳性的穿透性有時為零。也就是說基因的臨床表現常是各式各樣,因人而異的,也可能受外在環境影響而延緩發病時間或甚至不發病。
這些外在的環境因素即是阿茲海默氏症的危險因子,也就是說要儘量避開或減少這些危險因子,如憂鬱症、高血壓、腦中風等。同時平日應儘量動腦,增加腦本,服用抗氧化物(如維他命E)等都是預防之道。
目前在台灣已有兩種乙醯膽鹼酶的抑制劑(愛憶欣及憶思能)上市,然而只對約1/3輕度及中度嚴重的患者有所助益,而且不能根治。要根治則要針對阿茲海默氏症的病理變化著手,其中之一就是患者大腦內類澱粉斑的沈積,而類澱粉是由貝他及伽瑪分泌酵素分解而來的。自從1999年以來在這方面已有很大進展,至少有四組科學家不約而同的分離出貝他分泌酵素的基因及蛋白,進而可發展出抑制此貝他分泌酵素的藥物,即可防止類澱粉般的形成了。
第二個大的進展則是疫苗的產生。1999年舊金山一家藥廠的研發學者,以類澱粉定期注射於一種基因轉殖老鼠,使之產生抗體。這種小白鼠的大腦本身就注定會產生很多類澱粉斑的。結果發現初生六個星期後即定期接受注射的小白鼠在老了之後,其大腦並無類澱粉斑的形成。如果是初生11個月後才開始定期注射類澱粉,則等老了後,其大腦類澱粉斑也明顯減少。而且這些接受注射的老鼠的智力也有明顯進步。這是一大突破,表示經由疫苗注射可預防阿茲海默氏症。後來又有其他學者跟進,例如在小白鼠身上直接注射類澱粉的抗體,發現也有同樣效果。於去年開始,美國及英國就分別展開第一階段的類澱粉疫苗在人身上做臨床試驗了,並無毒性發生。目前已進入第二階段,看看是否對人類的阿茲海默氏症也有預防效果。如果有,這就是一大突破,一大福音了。
今年四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醫生們,開始進行阿茲海默氏症的基因治療。他們把一位60歲輕度阿茲海默氏症女性患者的皮膚細胞,經過基因工程的處理後,使能產生神經生長激素,再把此細胞植入患者腦中,以促進神經細胞分泌乙醯膽鹼,俾能改善知能。手術成功、技術可行,雖然其效果還待評估,但在治療上著實躍進了一大步。
近三年來,阿茲海默氏症的治療及藥物的研發,出乎意料的快速,時時有令人振奮的發現。相信未來的研發成果更會如幾何級數的進展,治療上的突破指日可待,這是有阿茲海默氏症危險因子者(如帶有突變基因的家屬)最殷盼的佳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reg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